当前位置:>楼市资讯>人物观点>正文
刘少华:冒牌保障房困境背后是坚挺的博弈观
2012年05月10日08:38 中国经济网
摘要:保障房建设是民生工程,本应成为各地政府大抓特抓的工作重点,在现实中却是举步维艰,个中缘由耐人寻味。
保障房建设是民生工程,本应成为各地政府大抓特抓的工作重点,在现实中却是举步维艰,个中缘由耐人寻味。武汉等地将宿舍楼“贴牌”摇身一变成为保障房,以旧充新之举尽管荒唐,可如果真的能满足低收入人群的保障需求,倒也不失为缓解住房供需矛盾的一个思路。相比于新建,“狸猫换太子式”的以旧充新在效果上肯定会差一个档次,但是,有保障房总比没有好。

    渣打银行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,“在受访的30家房地产企业中有22家认为只有不足30%的保障房建设是真正的保障性住房”。毫无疑问,“建设保障房”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被大打折扣了,“以旧充新”即是上有政策、下有对策的一个典型体现。

    保障的归保障、市场的归市场,“两条腿走路”的设想应该说还是符合中国住房保障现状的。“5年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,十二五期末,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%左右。”——这是中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美好愿景。但是,相比于商品房建设,保障房建设明显处于“养子地位”。尽管是民生工程,地方政府建设的热情却并不高。

    一方面,保障房建设尽管有政绩但却无利可图。同样的地块,卖给开发商建商品房和用来建保障房,其利益相差之大可谓“天上地下”;另一方面,开发商对保障房建设也不感兴趣。通常保障房的利润率只有2%。而一般性住宅开发项目的利润率都在30%左右。在如此大的利润差距之下,保障房建设遭受冷遇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
    换一个角度来说,保障房与商品房其实是一种竞争的关系。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开发商,作为既得利益的同盟体,早就预设了“保障房是打压房价、阻碍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条政策性鲶鱼”。正因如此,才会对保障房建设能拖就拖。在现实语境下,要想推进保障房建设又谈何容易?所以出现“以旧充新”的保障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
    说冒牌保障房存在总比没有保障房要好一些,实际上是无奈之语,事实上这种“以旧充新”之举非但不值得鼓励,而且必须给予严惩。保障房既承托着中低收入人群对住房的渴望;也承托着中国社会中产以下阶层对地方政府的期望和依赖。如何推进保障房建设,如何摆正对保障房的认识,应该是各地政府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。

    天天高喊保障房,可保障房因质量不过关而问题不断,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上的博弈观念不转变,民生工程的现实困境就会和政策本意相差太远。

    


——共 [1] 页——
免责声明:
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,转载是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,针对文章有什么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 (13838557722;13783601605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文章搜索:
· · · · · · · ·